上海,自古沃土魚米之鄉,如今依然保存不少美好的古鎮。
6月1日,上海正式全面恢復正常出行,馬上帶上親友,一起去周邊游,尋覓那些古鎮的美好緩慢時光。
20個上海古鎮,每一個都值得推薦!你知道和去過幾個呢?這就去看看!
1 新場古鎮
No.1 嘉北郊野公園周末有空的話,可以去原生態的公園里逛逛,空氣新鮮 公交: 可以坐公交嘉定21路,嘉定55路,嘉定57路等線路到附近 熱度: 23.3萬人近期導航來過 No.2 南翔古鎮古鎮街道都是古色古香,還有著名的雙塔 。
被稱為“浦東最后一塊文化遺產”。新場建鎮約在南宋,至今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比起朱家角、楓涇鎮,新場古鎮一直十分低調。隱藏在都市深處的新場,自古就有“小小新場賽蘇州”的美譽。
這個古鎮,古稱“石筍里”,作為千年古鎮,積聚了厚重歷史文化,以其靜謐、美麗、多姿得到了世人的青睞。小橋、流水、人家、長街、茶樓、老店、小廟與古寺,共同構成了一幅江南水鄉圖。靜美的古鎮吸引了無數導演的目光,李安《色戒》曾在這里取景,電影《葉問》《擺渡人》中也曾出現過新場古鎮的身影。
元代的海塘,明代的鹽場。因為曾經下沙鹽場南遷在這里形成新的鹽場,得名新場。這是一座“因鹽而成,因鹽而興”的古鎮,隨著鹽業的不斷發展,新場也逐漸繁華起來。曾經的新場“歌樓酒肆,商賈云集”,是當時浦東平原上的第一大鎮,繁華程度曾經一度超過上??h城。
幾經興衰,現在的新場已經褪去了舊日的繁華,卻仍然保存著成片的古建筑,庭院深深,宅園相連,滿滿的江南風情。
洪橋港、包橋港、后市河和東橫港四條河道兩橫兩縱,把新場古鎮劃分為“井”字型格局。古民居沿河道兩側鋪展,戶戶枕河,家家臨水,沿河人家的瓦屋頂與涓涓河水互相映襯,呈現靜謐和諧的水鄉圖景。
除了成片的古建筑,新場古鎮還擁有20多座石橋和17座馬鞍水橋。多處水橋上還鑿有精美的“暗八仙”圖案,寓意吉祥。在新場古鎮,可以體驗到純粹的水鄉風情。
穿行青石板老街之上,如同走進了舊時光。這里古鎮的商業氛圍并不濃厚,走在街巷之中可以看到本地居民在家門口坐著曬太陽、閑聊。這里的雜貨鋪、鉛匠鋪、理發鋪,也大多是為本地居民服務的老店,老街上至今的叫賣聲,極具市井氣息。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上海老浦東原住民的真實生活氣息。
新場以鹽繁榮,以鹽建鎮,“浦東十八鋪,新場第一鎮”。新場鹽業的興盛,商賈的云集,市井的繁榮,吸引大批志士仁人,在新場留下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肮S山十景”、“十三牌樓九環龍”、“馬鞍水橋石駁岸”,雖然有些已經不為我們所見,但是仍可以見證古鎮曾經的繁榮。走進新場,可以感受到這座在歷史與文化交融中產生的古鎮獨一無二的寧靜雅致。
古鎮的張廳建于清宣統年間,是四進式院落,共有房屋48間?,F在還有張氏后人在這里居住。張廳“前店中宅,跨河花園”,吊角飛檐,雕梁畫棟,匠心獨運。此外,中西合璧也是張廳的特色之一。儀門上羅馬的立柱和精美的馬賽克地面,十分精致典雅。這里是浦東僅存的幾處中西合璧風貌建筑中最好的一座。
洪福橋是一座有500年歷史的古橋,取意為“洪福齊天”。始建于明正德年間,在清乾隆年間重修。洪福橋傳說色彩濃重,在橋正中央鑲嵌有風水石,傳說足踩風水石上,即會生好運。
“江南第一樓”是一座三層木質結構的古建筑,倚洪福橋而建,始建于清同治末年。第一樓平時有說書藝人駐場,在臨河的建筑里喝一杯茶,聽一檔書,享受水鄉生活的悠閑愜意。
“三世二品坊”是明代太常寺卿朱國盛所建,因為其家三代都有二品官,所以名為三世二品坊。這座石牌樓石雕精美,上刻“九列名卿”。因氣勢宏偉,高聳挺拔,被譽為“江南第一牌樓”。
千秋橋位于新場古鎮港東街東端,東西各21級臺階,橋身高廣。千秋橋是浦東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橋之一。過去新場“石筍十景”之一“千秋夜月”,指的就是月夜登上千秋橋,上下一色,令人留戀的美景。
另外十景之一的南山雪霽,是指南山寺。與新場古鎮一樣歷史悠久,寺后有兩株600多年的古銀杏,需要幾人才能環抱一圈。因為地勢開闊,可以將新場盡收眼底。
新場古鎮也許并不驚艷,但是它獨特的韻味會讓人回味無窮。來新場古鎮,感受千年歷史古鎮的古色古香,絕對不虛此行。
2 高橋古鎮
千年古鎮高橋,集中了浦東諸多的名勝古跡、名宅故居。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有著800多年歷史的高橋老街依“丁”字形河道而建,分為東、西、北街,總長約2000多米,目前已恢復了“彈格路”路面。行走在石塊砌成的略有高低的老街,看著老街兩邊的各類古樸建筑,頗有時光穿越之感。
西街上新開了三峽石圖藝術館,館內有大量拾撿于長江支流、帶有圖紋的天然卵石。這些惟妙惟肖的卵石按照人物、動物、景物、靜物等分類在館內展示。
高橋港畔的高橋人家陳列館則是當年高橋眾多大戶人家的縮影。展館本身就是典型本地民居風格,館內幾百件展品大多古色古香,再現了民國初期高橋一個四世同堂大戶人家的居住和生活情景。
高橋絨繡館館內陳列了不少絨繡傳人制作的精品。上海絨繡已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想當年,高橋絨繡繡娘們,俯首低眉處,盡是一縷縷芬芳,纖纖玉指下,一針一線仿佛穿越千年,韻味依舊。
高橋古鎮美食也值得好好品嘗,最出名是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橋松餅。高橋松餅不僅在浦東小吃中知名,更是名揚上海的本地土特產?!扒佑裱簣F沙,一捏酥棧纖指夸”,高橋松餅咬下一口,是滿口酥松。
3 川沙古鎮
川沙古鎮,距離迪士尼樂園2公里,川是喧鬧都市里難得的清凈之地。它很恬靜,已有450年建成史,別有一番古老韻味。
川沙古鎮,是老浦東歷史文化的集中和傳承區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它擁有1300多年成陸史、460多年筑城史、200多年建縣史、100多年革命史,70多年發展史。曾長期以來是浦東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2014年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川沙古鎮至今仍完整保留了護城河,完好保留了明代的部分古城墻以及清末民初江南傳統街市風貌,是浦東乃至上?,F存城池格局最完整、傳統肌理保存完好、傳統風貌街巷最長、歷史遺存眾多、遺存文化多元、保護利用價值極高的古城建置聚落。
川沙古鎮因鹽而興、因商而聚、因紡而盛的工商名鎮,是古代江南防倭前哨,亦是近代名士咸集之地,孕育出宋慶齡、黃炎培、張聞天等一大批有深遠影響的名人,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歷史積淀,素有“浦東歷史文化之根”美譽,具有重要的保護利用價值。如今,15個文物保護單位、83幢歷史建筑可以帶你“一鍵穿越”到百年之前。
南市街和中市街交匯處的牌樓應該算是老街的標志性景點了,牌樓上的文字“彪炳千秋”展示出歲月更迭的老街韻味。南市街上大多是一些古玩店,也更具原住民的生活氣息。南市街上的工農飯店也別有特色,游客可品嘗到浦東老八樣等傳統菜點。
教育家黃炎培曾言:“浦東的文化在川沙,而川沙的文化在內史第”。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宋氏家族、以黃炎培為代表的黃氏家族、以書畫鑒賞家沈樹鏞為代表的沈氏家族、以及近代學者胡適等人都曾在此居住。
川沙營造館,值得一看。由展廳和公共空間兩部分組成,通過“一把泥刀走天下-川沙營造業溯源”“‘浦東魯班’一代宗師-近代上海營造業領袖楊斯盛”“筑造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名建筑與營造企業家”等三個部分,以視頻、實物、史料等較全面地展示了川沙營造業的形成、發展歷史、在上海市建筑界的地位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另有川沙古城墻公園,講述著川沙歷史,里面有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的古城墻,拓刻有岳飛手跡的岳碑亭,文昌宮遺跡魁星閣,抗戰遺物古炮臺……
4 金澤古鎮
位于上海市青浦區西南,距離上海市中心66公里。境內湖塘星羅棋布,河港縱橫交叉,是典型的江南魚米水鄉。
古鎮歷史悠久,最早在公元960年前(宋初)已建鎮,有興于宋、盛于元之說,因此地為水鄉澤國,且盛產魚米賽金,故稱“金澤”?,F留存古橋7座,保留了&34;的格局,以樸素明快見長。
不像上海其他的水鄉古鎮,上海金澤的河道里并沒有擁堵不堪搶著生意的游船,看上去就讓人心情舒暢。
散步在古鎮,處處可見白墻、黑瓦、老宅、古街、深巷。河塘,古樹,小舟,人家。景色秀麗和諧地散落在這江南人間,你很難在別處找到這樣的寧靜。
金澤是一個以橋而聞名的古鎮,素有&34;之稱。水鄉共保存了宋元明清四朝所建的七座古橋梁。分別是迎祥橋、祖師橋(如意橋)、放生橋、普濟橋、天王橋、萬安橋與關爺橋(林老橋)。
最為著名的是普濟橋,是現存上海最古老的石拱橋,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建於宋朝咸浮三年(公元1267年),用紫石砌置。此橋也稱紫石橋,又名圣堂橋,是古鎮上唯一一座一橋三名的老石橋。
古鎮里的“頤浩禪寺”,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因相傳為宰相呂頤浩故宅而得名,現存“頤浩禪寺記”碑一方,古銀杏樹等遺跡。每逢秋日到訪時節,古寺銀杏景觀,尤其美麗。
5 白鶴古鎮
一個寧靜古樸,原生韻味的水鄉古鎮,古橋古寺,老街舊巷,記憶了這里曾經的輝煌。白鶴古鎮被稱為上海的北大門,地處上海與江蘇交界處。據說這個古鎮在唐代就已開始建設,到宋代逐漸興盛起來,至今已經歷經1000余年的風雨,舊日被稱為青龍古鎮,有著上海古老港口記憶的痕跡。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建縣時,縣治就設于此地。作為古時的港口所在,當地商業活動頻繁,商鋪林立,商賈云集,曾被稱為“小杭州”。至今,當地民間還有“先有青龍崗,后有上海浦”的諺語。
如今白鶴古鎮的名稱由來,傳說這個地方曾經有很多蘆葦,是一片蘆蕩,蕩上有很多白鶴,名字便由此得來,也因瀕臨著白鶴江而得名。
現在,白鶴古鎮還保存了北街和南街的傳統街巷,街道寬度約三至四米,青石條鋪面,名為“鶴江”路,由于商業區的外移,如今幾乎沒有商鋪,顯得冷清寥落。
古鎮保留至今的古老石拱橋,有青龍橋、繼善橋。青龍橋坐落在白鶴東北角,,整體橋長為19.2米,寬3.6米,外形很美觀,很有觀賞性。每當月明之夜,一輪圓月掛在當空,月影透過石拱映在水面上,隨著水波起伏,恍若龍游水中。因此而得名“青龍偃月”,被當地居民廣為傳頌。
繼善橋又名觀音橋、南小橋,位于白鶴古鎮的南街,跨于西霞浦上。最初建造的年代不詳,清代重躉,其造型結構與青龍橋相似,石砌橋欄為后人重修時調換上去的。
走在白鶴鎮上,感覺不是身處上海,時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回到舊日水鄉老地方。如今鎮上街巷里保留較好的老建筑有薛氏民宅、楊氏民宅等。
白鶴古鎮更為知名值得探訪的是青龍古塔,位于古鎮轄內青龍村,也便是唐宋青龍古鎮的核心區。古塔名‘隆福寺塔’,俗稱‘青龍寺塔’,又名‘青龍雁塔’,是上海市稀有的實物古跡,也是上海古老港口——青龍鎮遺存的地面建筑物,它是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筑和佛教史的寶貴資料。青龍塔,也是上海最老的古塔。
6 重固古鎮
這里不只是老街河畔人家,古鎮風韻猶存,還保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古文化遺址,被譽為&34;、&34;。
重固古鎮離青浦區域中心9公里。在宋初時名固村,建制后易為今名。在大橋北堍河邊石墻上有“重固供銷社”5個雄渾的大字,可見舊時繁華景象。
與大多數的江南水鄉一樣,老街沿著市河通波塘而筑。沿通波塘原先有東街、西街、南街與北街,現在剩下的只有東街和西街兩條老街。
通波塘河道清澈,兩岸民居白墻灰瓦,使老街顯得整潔又安謐?,F今重固的主干橋是寬闊平坦的福泉山橋,緊挨著的有一座古老的南塘橋,橫跨在通坡塘上。
南塘橋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原縣、鄉各志均載此橋“相傳初建于明代”,但無物證,唯有橋上之“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建”文字。2004年在橋身上第一次發現“建于明崇禎二年”文字,建于明代之說至此有了實證。
南塘橋為單形石拱橋,橋長26米,寬2.3米,昔是本地區西通青浦縣城,上海市嘉定區十大旅游景點,東通上海的重要橋梁之一。重建此橋時,重固鎮河東街下塘還未成街,故此橋東堍橋坡一直延伸到河東街上塘的橋弄堂口。南塘橋重新修建以后,重固鎮更趨繁榮,商家、鄉紳爭相在橋畔搶占位置,砌起石駁岸建造房屋、開設店鋪,東街在光緒初年形成了上、下塘均有店鋪的兩面街。
通波塘畔,盡是枕河人家。從通波塘東街到西街,狹窄的街道,低矮的瓦房。歲月和風雨磨損了當年的風光,巷子里的老房子保存著歷史的痕跡,也能看到時光與歷史的浸潤。
7 朱家角古鎮
朱家角古鎮西濱淀山湖,“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自宋元起一直是著名集市。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素有“江南明珠”之稱,1991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朱家角內36座古橋,古樸典雅,9條長街臨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筑,古風猶存。尤其是橫跨于漕港上的明代建筑五孔石拱放生橋,造型優美,極為壯觀,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朱家角西北有馬氏課植園,亭臺樓閣,風格各異,布局稀疏得體,有望月樓、五角亭、逍遙樓、宴會廳、打唱臺、書城、書畫廊等建筑。還有城隍廟、珠溪園等處勝跡。
8 章堰古鎮
1、古漪園:為明代萬歷時河南通判閔士籍的私家花園,原名奇園。古園的設計者是嘉定著名竹刻藝術家朱三松,后歸李宜之所有。如今古漪園內青竹滿園,有亭榭樓閣、曲徑回廊、假山池沼、奇樹名花,景色極為秀麗。園內還有兩座。
位于上海青浦區重固鎮西北,始建于北宋,歷史上曾是青浦一個繁榮的古老集鎮,素有“金章堰、銀重固”之稱。
章堰古鎮以崧澤塘為市河,南經崧澤,穿越太浦河可至松江,北達青龍,經青龍江可出海,水路交通便利,明時商業極盛,商家百余,門類齊全,各業興旺。每年六月有廟會。相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章楶監華亭鹽務時,于此筑堰安家,故而得名,對此,清朝的《松江府志》和《青浦縣志》都有提及。
章堰古鎮始建于北宋南豐二年(1069年),至清乾隆年間,得益于商道之便,士紳商家紛紛遷居于此,當時有居民200多戶,有章家、李家、顧家、王家、袁家、沈家等20所廳堂。東西原有府城隍廟和縣城隍廟各1座。河西有市行、米廠、典當、商店、作坊、茶樓、酒館等百余家。其時,清乾隆間于此設新涇巡檢司??谷諔馉幤陂g,因地處青東腹地,無日軍駐扎,青東糧油都在此集散,市場興旺。解放初,這里曾是章堰、堰西兩鄉人民政府駐地,1957年撤區并鄉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移到重固,章堰逐漸衰落。
9 蟠龍古鎮
就在崧澤大道旁邊,古村第一眼,就可以看見黃墻翹檐的蟠龍庵。據當地人說,每逢農歷初八,這里香火旺盛,煙霧繚繞。
古鎮至今保留著不少古橋。著名的有鳳來橋用長石板鋪設,造型簡單,橋側刻的橋名字體依然清晰可見。香花橋,把市河、街面都一分為二,一座單孔石拱橋,造型美觀,盡管扶欄上的獅子石雕已被毀壞,但仍能感覺到整座橋的靈動和精美。橋上人來人往,它是南北老街的主要通道。
古鎮程家祠堂尤其著名,位于蟠龍庵西北不遠處,想當年,它卻是蟠龍建筑之魁,就憑“諸翟一鎮,不及蟠龍一程”之說,可想其規模之大了。
10 練塘古鎮
位于青浦區,建鎮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說三國東吳曾在此地修建操練水軍的池塘,故名;又說因為五代時的高州刺史章仔鈞及其夫人練夫人曾居住在此而得名。
練塘古鎮擁有得天獨厚的水環境,在不長的市河上,至今還有義學橋、棧房橋、流芳橋、萬善橋、朝真橋、中虹橋、順德橋、余慶橋等10余座橋掩映在垂柳之間,人走其上,船行其下,人在畫中,畫入人心,像一幅濃濃的江南水鄉畫。古橋掩映在垂柳之間,各橋各式,小木船不時輕輕劃過,人走其上,船行其下,景色尤其美好。
練塘鎮沿市河兩邊石板街上的老房子,既不像某些江南古鎮現在商鋪遍地開花,也沒有重門深鎖,居民完全保持著一種自管自生活的原生態。感覺很清靜的小鎮,這里也有江南水鄉所具有的小河道,也有沿河的民居古色古香,沒有琳瑯滿目的沿街商鋪和小店,沒有游人如織,它只是靜靜地臥于一側。
練塘古鎮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的故鄉。如今陳云故居就坐落在古鎮,是展示陳云生平政績的傳記性專館。紀念館有四個展廳,展廳按照時間順序展示著陳云的光輝一生,圖文并茂的展覽形式記錄著陳云同志的生平事跡,大量手稿實物等珍貴史料真實還原了當年的革命歷程。
11 楓涇古鎮
上海,金山區,楓涇古鎮。
位于上海市西南,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一處至今保留著小橋流水景象的江南古鎮。
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歷史上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楓涇鎮成市于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鎮,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
這個美麗的古鎮,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
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群,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其中9處已列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古鎮建筑多為明、清風格, 均具傳統江南粉墻黛瓦的特色,房屋以兩層磚木結構為主,前后進房之間有廂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儀門及廳堂等,前后樓之間有走道相連,稱走馬堂樓。屋面多為觀音兜和五山屏風墻。廟宇建筑多為宮殿式。
楓涇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都值得一看。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于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楓涇古鎮的特色美食很多,芡實糕,熏拉絲,粽子,楓涇丁蹄,狀元糕等,很好吃,尤其值得品嘗那帶著吳儂軟語的韻味美食。
12 張堰古鎮
上海,金山區,張堰古鎮。一直都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美稱,卻低調的藏身于都市之后,少為人知。
張堰古鎮古為赤松里,兩千多年前,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功成身退,追隨赤松子隱居于此,從此就有了所謂&34;、&34;之名。唐代為抵御海潮,建了華亭十八堰,這里作為華亭(上海古稱)十八堰之一,所以沿襲堰名,稱之為張堰,一直沿用至今。
古漪園 古猗園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離市中心21公里,是上海最古老的攬勝之一,也是江南名園之一。古猗園,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原名猗園,取“綠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
張堰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商業文化了,相傳歷史上的張堰曾客商遍地,商業往來繁忙,民間素有“千年古鎮,百年風騷”之說,被譽為“浦南首鎮”。2010年12月13日被公布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張堰古鎮格局逐漸演化而成。這里歷史上曾呈現“東西南北新村密,三里長街跨雙橋”的景觀?!澳虾^商船聚舶,檣桅林立,煙火之盛,甲于一鎮,作坊商店鱗次櫛比,是金山、平湖、奉賢一帶商業匯集之地”因水而生的集市、因水而生的建筑、因水而生的街道,構成了張堰古鎮小而精致的院落空間和公共空間格局。
如今的張堰古鎮,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包括:石皮弄建筑群,南社紀念館等等古老建筑。單是大小不一的巷子就多達二十幾條。這些建筑物大部分來自明清時期,另外張涇河跟牛橋港在古鎮穿過,沿岸風景如同江南水鄉一樣,美不勝收。
位于新華路139號的南社紀念館,早在以前曾是姚光居住的地方,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直到現在也有130年歷史了,此地房屋總共58間,屬于磚木混合結構修建的二層樓。張堰老街古遺址數量還是比較多的,其中包括吳梁三命坊,就在張堰大街花賢路口處,三命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到了清朝末期,只剩了二柱,后來街道需要擴建,為此再拔去一根柱子,現今也只剩位于南面的一根柱子了。
張堰大街也以東西走向為主,早在古代時,這里擁有數量較多的商號跟銀樓、錢莊。雖然如今沒有了那時的熱鬧景象,但是依然能夠看到布店、修鞋店、糧油店等等店鋪。
嘉定的旅游景點:上海汽車博覽公園 、嘉定南翔古鎮 、上海國際賽車場 、古猗園 、嘉定州橋老街 、華亭人家·毛橋村。1、上海汽車博覽公園 上海汽車博覽公園環上海汽車博物館而建,位于上海國際汽車城核心貿易區南側,西臨墨玉。
即便外面的世界再怎么紛紛擾擾,張堰古鎮依舊保留著自己的特色,古樸的建筑,幽秘的園林,清澈的小溪,絢麗的花海,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栓釋著張堰的古韻。
走進古鎮,感受緩慢時光,隨處可見一股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在此處的游客,不只是時光慵懶愜意,更能緬懷歷史浮想聯翩。
13 朱涇古鎮
上海,金山區,朱涇古鎮。朱涇乃早期上海西南地區的四大古鎮之一,自古商貿繁盛,水鄉風情迷人,被譽為“唐代詩僧傳禪地、東吳將軍封邑地、吳越文化發祥地”。
早在1800年前,朱涇已經由東漢三國大將朱治得名。到了南北朝呢,朱涇已有聚落,當時叫&34;。到唐代已是較具規模的集市,其中標志就是法忍寺(俗稱西林寺),建筑宏偉。法忍寺是著名的船子道場,為紀念唐代詩僧船子和尚而建。如今船子法忍寺遺址上還有多棵蒼勁的百年銀杏樹、楓楊樹,述說著這位唐代高僧的故事和上海佛教史上最轟動的事件。
與許多江南古鎮一樣,朱涇的進一步興起也與河道有關。秀州塘是朱涇的母親河,它北連黃浦江、西接浙江省、南通杭州灣,加上地處古時江南兩大重鎮松江和嘉興之間,水上貨物轉運、船來人往,形成了朱涇這個舊時重鎮。
唐代,著名高僧船子和尚在朱涇三十多年的游歷,讓朱涇有了文化層面的關注度,很多佛教信徒及文人墨客因船子和尚而眷顧了朱涇。船子和尚在朱涇或吟或歌,為人們留下的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他沒有書稿文字,卻被人們口口相傳、廣流民間,后人記錄整理為《撥棹歌》。
清乾隆年間至1997年金山撤縣設區,朱涇鎮曾長期作為縣治。清中葉開始,朱涇鎮的商業業態拓展明顯,油、醬、酒、米和木器、鐵器等手工作坊已大量涌現。到了清后期,朱涇鎮的油、醬行業脫穎而出,名動江南。
朱涇雖然經歷多年的風吹雨打和數次戰亂風波,但仍保留有大量的明清和民國時代的建筑。
如今,古鎮的東林寺是市級文化保護單位。元至大元年(1308年),一位法名妙因的僧人在朱涇鎮修建了觀音堂(今東林街),潛心禮佛。1313年法忍寺(西林寺)僧人元智和尚來為觀音堂“開山”,不久元智和尚獲御賜“佛日普照大德禪師”回朱涇,便將觀音堂名為“東林禪寺”,一時間遠近僧俗紛紛前來,東林寺因此香火日趨旺盛、聲名遠播。
東林寺以“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為建筑特色,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東林寺還創造了三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分別是世界最高的景泰藍善財童子、最高的千佛門和最高室內佛像。
古鎮內,吳松欞宅和孫旭初宅是區級不可移動文物。吳松欞宅是一座四開三進兩層樓的老建筑,雕梁畫棟、粉墻黛瓦,幾百年的風雨將其洗練得斑駁滄桑,使得老宅顯得凝重厚實,如此完整的三百多年的老建筑,在上海的古鎮老街中還是比較少見的。
另有,古船舫遺址,上海首個經正式發掘、與水下文化密切相關的半淹沒遺址,以及20幾處全國普查文物點。
朱涇古鎮仍具有舊時風貌,還能看到幾條老街及明末、清、民國初期的老建筑。依著市河的北邊有一條長街,以楊家橋為界,東為東林街,西為西林街,此外還有南橫街、廣福街、新匯街、倉橋街等。
市河兩岸的街區基本上以老建筑為主,其中部分建筑(包括孫旭初宅)體現出西洋建筑特色,是上海建筑與西洋建筑融合的典型作品,具有較強的觀賞性。朱涇市河兩岸的街區上具有開發價值的古建筑有多棟。
其中,西林街是朱涇還算完整的一條老街,市河、老建筑、煙紙小店、教堂等等,百姓好像還生活在歷史里,好像與鄰近百米的朱涇商業區并不相干。西林街上最吸引人的乃是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吳家老宅,這可能是朱涇古鎮幾經劫難而依然保持完整的唯一一個老建筑。
14 亭林古鎮
上海金山,亭林古鎮。一個詩意的鎮名。傳說后唐梁陳年間,訓詁學大家顧野王曾在此一個土堆的林間筑亭讀書而得名。
亭林自古就是浦南重鎮,交通樞紐,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尤以野王讀書堆,元代楊維禎手植樹齡已有648年的“江南第一松”鐵崖松,僅存的書法家趙孟頫書有《重修寶云寺記》的子昂碑碑帽與碑文殘塊及原碑拓片極為重要。
早在唐代,亭林這里已經形成市集,至明清兩代,由于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市面繁榮繁華,成為浦南首鎮。當時,亭林寺廟香火也十分興旺。相傳后宣宗大中年間(公元847年),亭林建有一座1048間的寶云寺,梵宇軒昂,綿延數華里,號稱“云間古剎”。
如今,昔日重鎮已不復四十多年前的水鄉舊貌,市河上有寶云橋、夢溪橋、興隆橋、工農橋等,沿市河依然存有百十來米長的舊街和老宅,古樸而寧靜。其中,寶云橋始建于唐代,民間又叫“四耳朵橋”,因橋面兩邊分別有兩個石柱伸出,就像是四個耳朵。
走在亭林鎮的老街,有一種老上海的感覺。水鄉人家,古舊老宅,沿河而居的濃濃吳語,老一輩上海生活舊影風姿,在行走中,氣息撲面而來。
古鎮里有尤其珍貴古老的羅漢松,自從元代文學家、書法家楊維禎栽種至今,樹齡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江南第一松”,列為市級保護文物。這里如今還興建了古松園,游覽其中,古韻靜美。
現今,走進亭林遺址公園休閑攬勝,可感受亭林千年變遷。坐落在亭林街區間的亭林公園,有石雕、土山、悅意亭、長廊、三曲橋等景色,環境清幽,可以讓人放松心情。
園內的葫蘆池曾出土大量良渚文化時期的陶、石、玉、骨器等,有的陶器為國內同類遺址罕見。玉器中有九節玉琮,為上海本地出土的節數最多的玉琮。
古鎮的亭林書院里,長卷底圖將亭林濃厚的人文歷史娓娓道來,在這里,可以從浩瀚的歷史煙云和綿延的文化脈絡中,領略亭林不同時期文明發展過程中的華美篇章。
上海兩大家族綿延千年,其中顧家就在亭林。舊時古鎮留有東街、南街兩條老街,東街歷史悠久,兩大望族劉家和顧家都居于此,故亭林一直流傳著“劉半鎮,顧一角”的說法。
顧公廣場內的顧野王雕像,右手捧著一本打開的書本,左手按著一堆古老的史書,雙眸注視遠方,似在思考志書編撰的文理脈絡,又像在考慮國家社稷的前途命運。
廣場東側,就是著名的讀書堆。是他撰寫《輿地志》之處。全國性地理總志《輿地志》,是被稱為“開中國地學體例先河”的巨著。
此外,亭林鎮被部分人熟知,還因為韓寒。亭林鎮是韓寒的家鄉,他經常在社交平臺上提及亭林鎮,以及在他導演的電影《乘風破浪》,還在亭林鎮取景。
15 泗涇古鎮
地處通波涇、外波涇、洞涇、張涇四涇匯集之地而得名。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鎮。
位于松江區東北部的泗涇鎮,距今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素有“百年上海,千年泗涇”之說。
在15.52公頃的古鎮風貌區內,擁有53處歷史建筑,孕育了著名史學家陶宗儀、明代書畫家范允臨、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申報》創始人史量才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這里有著松江乃至上海歷史文化的重要過往人文記憶。
磚墻斑駁,路面凹凸,泗涇古鎮的商業味并不濃郁。從開江中路老街古牌坊步入不足500米有幾處名勝,安方塔、生德堂(馬相伯故居)、余天成堂老藥房等靜靜躺在老街中。這一條老街周邊的民宅,基本保持著民國時期的風格,略顯蕭條的泗涇仿佛仍舊封存在歷史的塵埃中。
古鎮的安方塔、福連橋等值得一看。安方塔高35.18米,直徑12.45米,每邊長5.42米,呈七層八角樓閣式寶塔。整座塔為鋼筋混凝土和木質相結合。在塔的頂端第七層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意在于寶一方平安。而400多年的福連橋,是泗涇古鎮目前留下的唯一古橋,高高的橋身,盡顯江南古鎮的風范。
1.古猗園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離市中心21公里。內有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6 個景區,是上海最古老的攬勝之一,是江南名園之一。庭園充分體現了漢族古典造園藝術,凝聚了匠師們的心血。
古鎮的福田凈寺,前身為“嚴家庵”,初建于清,現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圓通寶殿、念佛樓、法堂、東西廂房等,寺內有放生池,院落之間布滿綠化小品,已成為一座仿古園林式寺院。
1、古猗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遍植綠竹,內筑亭、臺、樓、閣、榭、長廊等,生動典雅。2、瀏河島:位于嘉定區唐行鎮。島上氣候宜人,空氣清新,。
古鎮的美食也是不錯,以“阿六湯圓”、廣利粽子、泗涇羊肉、泗涇小籠最為膾炙人口。
嘉定一日游必去景點有古猗園、嘉定孔廟。1、古猗園 古猗園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是上海最古老的攬勝之一,也是江南名園之一。古猗園,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綠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
15 羅店古鎮
上海,寶山區,羅店古鎮。古鎮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因商貿繁榮,曾有“金羅店”之稱,這里水系發達、環境清幽、民風淳樸。
清末民初該鎮三里長街有商鋪六七百家,每日三市,市面繁榮,四鄉來客,車船不斷,為全縣最大的市鎮,有“金羅店”之稱。
羅店素有“三灣九街十八弄”的美稱,街連著弄,弄連著橋,橋連著河,穿巷走弄,回味那份古老和傳奇。
石拱橋是水鄉的特色,也是羅店古鎮的一張名片。最著名的大通橋、來龍橋、豐德橋三橋歷經歲月淪桑,見證了古鎮的前世今生。
大通橋位又名大石橋,于羅店鎮亭前街。始建于明成化八年,曾于清雍正八年重建,道光二十八年和2005年重修。該橋跨羅店市河,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單孔石拱橋。該橋為半圓環石拱橋,舊有亭子,是上海為數不多的古亭子橋。
另兩條,來龍橋現移址至羅溪公園內的西北角,為寶山區保護建筑。豐德橋位于布長街南端,跨老練祁河,又名張家橋,南北走向,現已成為旱橋。
古鎮知名的寶山寺,是全國唯一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的寺廟。寶山寺原名梵王宮(玉皇宮),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歲月更替,寺院迭經興廢。2005年移地重建寶山寺,建成的一期工程獲全國建筑魯班大獎。
整個古鎮的環境,十分清幽,古色古香,和江南水鄉風貌能夠很好的融合在一體。走過街道上的門面和住戶,十家有九家是閉門中,特別寧靜而淡泊。
古鎮兩條主街道,沿著市河分布兩側,一條為市河街,另一條為亭前街,大通河連接市河兩岸。河兩岸新建的水鄉建筑連成一片,江南水鄉韻味十足。
散步古鎮,隨處可見斑駁的磚墻,精致的雕花門窗,遮陰的連廊,處處散發著羅店老街的安逸,透著羅店人對生活的講究。
16 南翔古鎮
上海,嘉定區,南翔古鎮。南翔,古名槎溪,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南部,在1964年被市政府列為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歷史上曾有&34;之美譽。
江南老街不少,但如今的南翔古鎮老街,與別的老街比起來,更加古樸而有煙火氣息。這里的老房子來得更貨真價實一些,無論是磚石還是木頭都很有年代感。
走在古香古色的老街中,散步于悠遠深長的青石板小巷,可以感受這個古鎮的風情萬種,觸摸這個古鎮的滄桑痕跡。
老街青石板的道路兩邊,隨處可見古香古色的老房子、清雅的老宅院。老街不大,卻也五臟俱全,有河有橋有店家。老街上還可以買到南翔傳統名釀郁金香酒,它來自李白名句“蘭陵美酒郁金香”。
老街上不得不看的是南翔雙塔。他們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壽星,也是我國磚塔中的珍品,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鶴南翔寺山門內兩側,至今已經有 1500 年歷史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边@是唐朝詩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名句,云翔寺便是其中一座著名的古剎。錢大昕曰:“一邑古跡,莫先于此?!痹葡杷率冀ㄓ谀媳背瘯r期,初名為“白鶴南翔寺”,南翔古鎮的鎮名即出自這座古寺。
云翔寺在南翔老街的盡頭,規模宏大而較為清凈,莊嚴的氛圍和清幽的環境能讓人凈化心靈。整座寺院以鋼筋、水泥混凝土仿木所建,殿堂氣宇恢宏、簡潔自然。在寺廟中軸線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左右對稱布置伽藍殿、大勢至殿、鐘樓、鼓樓、文殊殿、普賢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圍繞。
云翔寺匾額上刻的不是“云翔寺”而是“留云禪寺”,這是因為原上海南市區內有座名寺“留云寺”,抗戰時期毀于戰火,后經過佛教界多方努力,使該寺遷移至現在的云翔寺址,使兩寺合二為一,續接香火。
最為難得的是,古鎮有兩個明代園林,古猗園和檀園。檀園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原為明代文人李流芳的私家園林,因李流芳號檀園,故以此得名,后毀于明清易代之際。檀園2011年重建后對外開放。
17 三林古鎮
三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三林有“三寶”、“三絕”、“三特”,三寶為:三林塘崩瓜、三林塘標布、三林塘醬菜;三絕為三林瓷刻、三林本幫菜和三林刺繡。三特為:三林舞龍、“三月半”圣堂廟會、城隍出巡。三林塘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林本幫菜”和“三林醬菜”尤其出名,三林醬菜因以古法曬制屬滬上一絕。
三林塘老街濃縮了浦東文化,刺繡、舞龍舞獅、瓷器、龍舟、美食……每年舉辦的上海民俗文化節前身是“三月半”圣堂廟會。而平時里的三林塘老街平凡而平靜,古建筑重修后古韻依舊,唯有《舌尖上的美食》推薦的三林本幫菜館人氣非凡。
18 七寶古鎮
七寶古鎮位于上海市閔行區,距離外灘大約23公里,距離陸家嘴大約26公里,距離地鐵七寶站不到600米,交通相當便利,正常情況下街市也很繁華,不過很多上海人卻認為這里是郊區,原因是距離市中心和產業中心都相對遙遠。
七寶古鎮始建于宋代,保留了濃郁的明清街市風情,蒲匯塘從古鎮的中間緩緩流過,將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由于交通便利,過去到七寶古鎮的游客很多,繁華的景象讓人想起宋元明清時期的市井畫面。
游覽七寶古鎮,在穿街過橋之間,仿佛進入一個神秘的影視片場,回到了遙遠的古代。
七寶古鎮因七寶教寺而得名,到了元末明初時期,鎮上已是商賈匯集,文儒輩出,是遠近聞名的巨鎮。
七寶之所以快速發展,得益于水路交通的便利,這和其他江南古鎮的發跡史相同。水是七寶古鎮的靈魂景觀,它給兩岸白墻黛瓦的古民居增添了水墨意境,同時也是一條商業通道和文化通道,過去船只從七寶鎮的碼頭出發,可以通過發達的水系交通網絡到達不同的地方,真正做到財通四海、貨如輪轉。
19 召稼樓古鎮
召稼樓南臨上海市南匯區,西距閔行區吳涇鎮5公里。位于閔行區浦江鎮的召稼樓古鎮浦江鎮革新村內,源起于元朝初期,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現面積達150畝之廣,散落著不少清代建筑,目前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有“禮耕堂”、“梅園”等。
史料記載召樓鎮興起于明朝嘉靖、萬歷年間,到清朝中葉時開始衰落。光緒初尚有商店60余家,居民百余戶,當時還稱召稼樓鎮,那時候鎮內水道四通,航行方便。老姚嫁浜貫穿鎮中,保安橋聯南、北街為一體。
古鎮的禮園是一處園林景點,里面建有上海城隍秦裕伯紀念館、城隍文化展示館、浦江大禹葉宗行紀念館、召稼樓整體規劃模型陳列室、秦怡藝術館等展館,在這里可以詳細了解召稼樓的歷史淵源。
古鎮有機云亭,相傳這兒原是三國東吳大獎陸遜及兒孫陸機、陸云放鶴養鶴的地方。在漫漫歲月中,亭子屢建屢毀,最后被歷史的塵埃所堙沒?,F在的機云亭是后來重建,以志紀念。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就是資訓堂。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宅院,為世罕見??上У?0世紀末,大宅院已蕩然無存。人們看到的只有一個矗立在荒野中的門樓,這座門樓是巴洛克建筑風格,如今屹立不倒!
20 橫沔古鎮
橫沔能被叫做古鎮,和橫沔老街莫大關聯。位于康橋鎮沔青村,川周公路、橫沔港交匯處,與迪士尼樂園隔滬蘆高速公路相望。
“橫沔老街”最能反映老上海普通百姓居住的建筑風格的地方,這里還保存著老上海最底層的市井文化面貌。這座寂寞古鎮,因為沒有過多開發,更多地保留了其本來面目。
蜿蜒曲折的老街由沔溪第一橋、寧遠橋、翊園橋依次串起。這3座橫跨橫沔港和花園港的小橋,以及兩旁密密麻麻的老建筑,見證了橫沔老街的繁榮與落寞。
1、古猗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綠竹猗猗”之意而名。民間素有“蘇州園林甲天下,疁有南翔古猗園”的美譽;2、瀏河島:位于嘉定區唐行鎮,東臨長江口,面積108公頃。島上氣候宜人,空氣清新,花果飄香;。
根據相關記載,橫沔地區早在唐代就有人居住,到明清時代真正發展起來。這其中橫沔港發揮了巨大作用,橫沔港南北走向,周圍水系非常發達,河網水道縱橫交錯。有多條運鹽古河道匯入橫沔港,并通過這里轉向進入浦東重鎮周浦。橫沔地區很快發展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商業集散中心,在清朝中期達到頂峰。
如今的橫沔老街原汁原味,老街內分布著四條主要道路,道路兩旁有大量傳統民居,非常具有江南水鄉特色,也有一定的觀賞性。只是早已不是當年繁華熱鬧的樣子,到處充滿了滄桑味道。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